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劣參」可以驅除「良參」嗎?


新鮮的威州參

「劣幣驅逐良幣」真能成立嗎?威州參真的會在次等參的進逼下敗下陣來嗎?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之提出,源自十六世紀的英國。在當時同時存在兩種鑄幣而其中一種的成色較差的情況下,財政大臣格雷欣注意到人們傾向於先把成色差的鑄幣花掉,形成市場上成色差的鑄幣充斥。這現象於是被稱為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

以上現象其實不少人早已指出過。有人發現,中國西漢時,賈誼也說過類似的話:「奸錢日繁,正錢日亡。」但這種現象是不是不可避免以致稱之為「法則」,則很有爭議。張五常早在一九八五年就曾撰文提出質疑,指出時人當然可以優先用掉劣幣,但收幣者也有權拒收,於是就難形成驅逐良幣之勢。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定條件、一定時間內,「劣幣」可以猖獗一時。「劣幣驅逐良幣」而且不僅是經濟現象,還可以在很多其他社會領域見到。例如,守規矩的人經常吃虧,不守規矩的人反倒吃甜頭──在內地坐巴士就經常遇到這種令人搖頭的情況;勤力、實幹的人不獲重用而被排擠,倒是拍馬、奉迎之輩能扶搖直上──這樣的機構並不少見。

威州參面對的也是這樣一種情況。威州參的地位是行內行外都公認的,是消費者所追求的,可是它的市場份額十幾年間一落千丈,不但失去海外市場,連在美國本土市場也受到威脅。

灣區華人聚居的地方,都一定有花旗參出售。走進店鋪去看看,就發現很有問題。產品全部都說是花旗參──那自然應是美國參,有些更標明是威州參。這些參的價錢很懸殊。很明顯,只要看看價錢,就知道很多不是「花旗參」,因為真正的「花旗參」不可能以低於成本──約四十美元一磅──的價格出售。從顏色也可以看出一些門路,威州的土壤較黑,威州參的色澤也因而較深色。肥肥白白的,很可能就不是好東西,而可能是我那位在上環經營藥材、海味的朋友一貨櫃一貨櫃運到美國去的所謂西洋參。

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主要條件,是資訊不對稱,即情況不透明,很多資訊由部分人壟斷了,大部分人不知道,於是壟斷了資訊的人可以上下其手,為所欲為。這似乎是很簡單的道理,但經濟學家把這理論化,應用到市場上去解釋市場現象,就可以洛陽紙貴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喬治.阿克洛夫教授把這升華為「不對稱訊息理論」,成為現代訊息經濟學的核心環論,並很快便受到重視,從傳統的農業市場到金融市場,都得到應用。阿克洛夫更因此在二零零一年獲頒授諾具爾獎。

威州參面對的,正是訊息不透明、不對稱的情況。消費者起碼不知道產品的原產地,西洋參、花旗參、威州參等產品名稱沒有嚴格的使用限制,也沒有明確的界定。商人魚目混珠、渾水摸魚因而很容易。

許氏參業集團的包裝工場

困難是否無法克服? 「劣幣驅逐良幣」如果說可以成立的話,只限於一定條件、一定時間,發展下去,劣幣終究是驅逐不了良幣的。已有威州的參農跑到中國來,訴諸法律,控告中國的參場侵權,並且得到勝訴。威州的參農業總會已授權香港的余仁生集團全球獨家使用該會標籤,余仁生又在香港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威州花旗參品質保證及生產設施。

這是否可以有助扭轉威州花旗參面對的困境?且走著瞧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