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漢字「廢簡復繁」的幾個糊塗觀點


近日,由於有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提出要用十年把漢字「廢簡復繁」,使多年來的漢字簡繁爭議又熱鬧起來。我看了網上一些文章,發覺有些問題應釐清一下。

第一是簡化字並非無中生有,而不過是一個對歷朝歷代民間簡體字的整理,與繁體字是一脈相承的。當年制訂簡化字表時就確定了一個總原則,就是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也就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簡化字基本上都是本來在民間存在的用字,簡化字表不過是由政府把各種各樣的簡體字規範下來而已。

第二簡化字不是把所有漢字都簡化了,簡化字表上只有2235個簡化字,如按有常用字有三千多個的說法,約佔三分之二;如按七千多個的說法,約佔不到三分之一;如拿《康熙字典》的四萬七千多字來計算,就只佔幾巴仙了。簡化字對漢字的簡化,不如一些人想像的大。

第三簡化字表雖曰有2235字,但有近九百個,即超過三分之一,是屬於偏旁簡化的字,例如金字旁、言字旁等,簡化程度很小。知道幾個偏旁是如何簡化的,你已經認識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簡化字。

第四漢字簡化是歷來的需要,也是每一個學習漢字的人的自然需要,只是看看自己手寫的漢字,就知道不可自欺欺人,每個人其實都是「看的一套,寫的一套」,統一了有何不好?我承認自己至今不知道某幾個常用字的繁體字是怎麼寫的,例如龜、夀之類,「愛」到我手下也必無「心」,但可以上綱上線說我不懂得愛嗎?

第五大陸要用簡化字,但沒有「廢除」繁體字。除了簡化字只得2235個之外,繁體字仍在些出版物上採用。普及的古籍會用簡體,學術上的古籍仍用繁體。書法作品並沒有要寫簡體的限制,而且很多簡化字其實是歷代行書、草書書體的楷化,在書法上使用並無不便,更談不上失去藝術性。

第六,「學簡認繁」不難,「學繁認簡」也不難。只要肯去接觸,兩個方向的學習都很容易,按照文字的上文下理,絕對不會猜不出是個什麼字。難的是什麼?是「學簡寫繁」。而「學繁寫簡」根本沒有困難,大家都在做。

第七識繁體字才可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嗎?別開玩笑,看看學繁體字的香港人、香港學生就知道此說無法成立了。

那位提出「棄簡復繁」提案的先生列出了三點理由,其中第三點是台灣準備把漢字申請為人類文化遺產,已給大陸造成壓力云。

漢字「申遺」,大陸其實也有人提過。大陸在開列「申遺」名錄的時候,也曾把漢字提上去。但後來撤銷了,為的是認識到「申遺」是針對瀕危文化而言的,某種文化須要搶救、保護,才有必要「申遺」,而漢字並沒有淪落到這麼個地步,幾千年來一直在發展、傳承,很有生機。

順帶一提,韓國人幾年前也提出要為漢字「申遺」,說漢字是韓國人發明的云云。韓國人對漢文化的胃口似乎越來越大了。可是他們偏偏又要把漢城改名為首爾,不敢稱漢。自卑與自大真是一對孿生子。

2 則留言:

  1. 漢字一向是單脈傳承,漢字分出簡繁二體雙脈傳承,中華文化也分成簡體版和繁體版,這讓人無所適從,被迫選邊站隊,是折騰人民,傷害文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筆下留情 / 漢字:是單脈傳承?是雙脈傳承?
      https://silverylines.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19.html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