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知了知何去?

讀一篇關於江南夏日的文章,看到「知了」兩字,忽然驚覺,這個夏季怎麼缺了為炎炎夏日添上濃烈色彩的蟬鳴?我恐防自己記憶有誤,問問家人,得到肯定的答案。

我家就在維園邊上,以往,夏日總少不了蟬鳴。去年有沒有蟬聲聒耳,記憶不大清楚。在南方的夏天,蟬聲是大自然的背景音樂,習慣了會不覺得它的存在。發覺夏日沒有了這熟悉的配樂,卻是第一回。

很確定的是,今年是聽過蟬鳴的,那是在香港公園,在早上到那兒晨運的時候,那該是幾個月前的初夏吧。早上到了公園,習慣先閉目調息,靜靜地感受周圍的清幽寧靜,有時會細心辨認從林間傳來的不同聲音和氣味,有各種鳥聲、花香、草香。幾月前也有蟬鳴,但好像不多,一隻兩隻,遠遠傳來,沒有形成過熟悉的熱鬧大合唱。

老實說,蟬聲並不悅耳,聒聒而鳴,粗厲有餘,悅耳不足,特別是吵得厲害的時候。它聲音單調,一個勁起鳴叫,直到了叫得累了要停下來的時候,才有點變化,輕顫幾聲,然後漸慢、漸溺、結束,就像歌曲的結尾。它的單調最適宜為午睡催眠,炎炎夏日午後,剛吃過午飯,陣陣蟬聲直可讓人倒頭便昏睡過去。

但它也可以吵得讓你從夢中驚醒,我就有過這樣惱人的經歷。

那時我還在上夜班,每天要到午後才起來。一天早上忽然驚醒了,是蟬噪驚醒的,那噪音就好像在耳邊轟炸。我以為聲音是公園傳來,忍耐了一會,煩得實在沒法子了,起來竟然發現房間隔着屏風的窗戶旁邊,一隻蟬箝在那兒叫得歡快──它竟然飛到屋裡來了。

而這個夏天,蟬都到哪兒去了?

在內地某些地方,蟬可能給人吃掉了。小時候廣州人愛吃桂花蟬,夏天常見有小販把炮制好的桂花蟬,還有和味龍虱,在簸箕上排列得整整齊齊,穿街過巷的叫賣。我害怕這兩種小昆虫的長相,從未敢吃。據說,蟬有很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那時物質匱乏,吃蟬變成補充營養的好方法。如今,富起來的人又好吃起這個野味來了,有些地方還在人工繁殖蟬呢。

蟬這種生物很特別,變成我們見到的會鳴叫的蟬後,就只餘幾個月生命,之前有幾年是讚在泥土裡的虫,靠吸食樹根的汁液為生。古人看到它初夏從泥土裡讚出來,攀上樹梢羽化飛走,以為它有再生神工,於是寄望靠蟬重生,往死人嘴裡放玉蟬。出土的古玉,不少就是玉蟬。但拿在手裡把玩,不覺得嘔心麼?

古人也以為蟬靠飲露而生,以之為高潔象徵,詩人唱詠甚多,虞世南就留有「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句子。

我對蟬沒有什麼精神寄寓,只有生活回憶。少了蟬鳴,在失落之餘也有點擔心,就是不知道這是不是環境變化使然。近年,在社會重視衛生下,清潔程度高了,近一兩年,幾乎見不到蚊子,這相信與當局大舉滅蚊有關。可是大噴殺蚊劑,會不會把蟬在地下的幼蟲也殺光了?

1 則留言:

  1. 是啊,

    夏季已過,今年確實是少了知了的鳴叫聲了.

    知了哪兒去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