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嗜好、深情、教育

大前研一認為,要過好退休生活,應有20種嗜好。看來,一般人很難有這麼多嗜好,我接觸的一些人,甚至是無所嗜好的,除了工作之外,沒有個人愛做的事。由此想到一句話:「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所謂「癖」與「癡」,就是嗜好,或者說是更加癡迷、投入的嗜好。這樣的人不少,有些人的嗜好是終其一生的,把嗜好當作事業。即使限於業餘,也有人把精力、財產悉數投進去。我認識一位這樣的朋友,他是古董收藏家,專門收藏明朝瓷器。他曾請來故宮的專家作鑑定,專家都看得眉飛色舞,因為其中一些專項收藏,是故宮都自嘆不如的。

可是朋友的付出很大,金錢固然如是,連家庭都離散了,儘管這並非單一原因所致。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話,正是朋友所癡迷的明末時期瓷器的同期人張岱說的。對張岱,我所知不多,昨天翻看一冊過期的《氧氣生活》雜誌,讀到了一篇題為「重把浮華蒼涼看過」的文章,再搜尋一下,才知道多點。文章介紹了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著作《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張岱是個怎樣的人,看他給自己寫的墓誌銘可知梗概:「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恗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茗茶)橘虐(圍棋),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他的嗜好其實遠不止於上述各項,例如吃蟹,真的只是吃蟹而不加盬醋,只嘗原味;與友蟹會,蟹要一只一只的蒸,以防互傷風味;曾迷上彈琴而結「絲社」;愛上鬥雞,又結鬥雞社。

可是「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然而致力著述,完成關於明朝歷史的《石匱書》。

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很多可爭議之處。他對這很清醒,不計較別人怎麼看他:「故稱之以富貴人可,稱之以貧賤人亦可;稱之以智慧人可,稱之以愚蠢人亦可;稱之以強項(硬頸也)人可,稱之以柔弱人亦可;稱之以卞急人可,稱之以懶散人亦可。學書不成,學劍不成,學節義不成,學文章不成,學仙學佛,學農學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為頑民,為鈍秀才,為瞌睡漢,為死老魅也已矣。」

史景遷說:「為了思考朝代之更迭,我需要新的着力點,但遍尋不得,直到接觸到張岱的《陶庵夢憶》。」他視張岱為晚明士紳階層的典型,並以此打開對那個時期人們美好的生活方式的了解。

嗜好的培養,最好從小就開始。這與個性、家庭、教育都有關。香港的教育一向是應試教育,與歐美相比有很大落差。美國早在一九一八年就提出,中學不應僅僅是為升讀大學做準備,而是要培養一個即將進入社會的公民。中學教育應有七項原則,包括教導學生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懂得自學,即自娛教育。如果能夠把握這兩項,一定可以從青少年時代開始,就培養出自己的良好嗜好來。等到退休時才去考慮去培養嗜好,太遲了。不過,「遲到好過無到」。

大前則認為,培養興趣永遠不嫌遲,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到60歲之後還去學打網球,67歲還去挑戰滑雪和風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