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饒有古意話「跳槽」

在中國大陸,轉工「跳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有的新鮮事。在此之前,所有人的工作都由組織分配,自然沒有「跳槽」之說。「改革開放」了,人們逐漸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意願找工作,於是港人常常說的「跳槽」也跳槽北上了,並得到更廣泛應用,男女關係中男或女的移情別戀,「換畫」了,也叫「跳槽」。

在我的印象中,這是港式粵語北上的好例子,一些論說粵語的書也這麼說。

可是稍加勾沉卻發覺,這大錯特錯了。

粵語有古雅的一面,「跳槽」就是個「古」卻未必「雅」的用語。港人把它活用到了職場,也只限於「搵工跳槽」的意思,而「跳槽」在大江南北復活之後,把原詞的原意也復活了,就是用於指男女之另結新歡。

在看到的網上詞典中,都有「跳槽」詞條。綜合來說,釋義有三項。依由近到遠排列,一是比喻人離開原來的工作,另謀高就。這是今天語義的主要義項。二是指牲口離開所在的槽頭,到別的槽頭去吃食。大陸的詞典都有這義項,台灣的《國語辭典》則沒有,但有另一個義項:喜新厭舊,另結新歡。這說的不是工作,而是男女關係。

這起碼是明清時就有的詞義。《國語辭典》引用明代《雅俗稽言》說:「魏明帝 (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 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又明代《初刻拍案驚奇》小說有言:「七郎揮金如土,並無吝惜,才是行徑如此,便有幫閒鑽懶一班兒人出來,誘他去跳槽。」

大陸的「百度百科」有更多解釋,說這是「指男女間愛情上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又引明代馮夢龍的《掛技兒.跳槽》作例:「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 ,兩情深。罰下願,再不去跳槽。」這說得更明白了。「掛枝兒」是明代民間一種山歌,以貴在不加雕飾而情真意切而為人所喜。

可見,至少在明清時,「跳槽」泛指男女之蟬過別枝,可用在上至皇帝,下至青樓中男女和兩小無猜者身上。大陸從香港再吸收「跳槽」這慣用語之後,擴大應用到男女關係去,不過是重新接上了傳統。相對之下,香港的「跳槽」語義反欠古意了。

可是上述的第二義項的解釋似乎不夠完整,就是牲口為什麼要「跳槽」?難道是「隔離飯香」(鄰家的飯格外香)?其實,是賀爾蒙在作怪,「跳槽」是牲畜動情之異常舉動也。明清時人因而把「跳槽」移用到人的類似所為身上。

誤以為「跳槽」是香港的慣用語,真慚愧。香港是個小地方,而又位於東西交匯之通衢。這有個好處,就是易於吸納四面八方的新舊事物,共冶一爐。只是時間久了,就連事物的源頭也忘記了。對於小事,這不打緊,別數典忘宗便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