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冰室:從復興到北上

旺角一家冰室
我家附近有一條「食街」。這街道本來沒有什麼特色,到近十年八載,食肆多起來了,說是鱗次櫛比並不為過。食肆還向與主街交接的橫街蔓延,絕大部分都是只有一個鋪位甚至半個鋪位的小店,菜式品種十分多元,南北東西美食紛呈。這些食肆的經營一定不容易,店鋪租金昂貴,食客口味難測,「這花謝了那花開」是常態。一幢新落成大夏的臨街鋪店有一家洋派的咖啡店,我打從那裡經過,常想到的是,這裡以前是一家「冰室」。

冰室是香港的土特產,外地人來到會對它摸不着頭腦。冰室其實就是茶餐廳的前身,茶餐廳也屬「香港製造」。如今到大陸旅行,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茶餐廳,都以港式口味作招徠。冰室說不定也會北上。

那家已成陳跡的冰室一度頗有名氣。它開設在一幢舊唐樓的樓下,利用特別高的樓層高度,加設了閣樓,裝修看似「五十年不變」,很可能真的是戰後初期就開設下來的,記得地面鋪着綠白相間的「紙皮石」(馬賽克),天花垂着吊扇。據說,多部港產電影曾在這裡取鏡, 相信從冰室哪個角度拍攝都滿溢着香港五六十年代的味道。

我二十多年前搬到附近居住後,就注意到這家冰室。那時,「冰室」這名字已近乎陳跡了,在香港街頭難得一見。我一直想去光顧,可總是沒有進去過。幾年前,那唐樓清拆了,如今在面積不大的地盤上拔地而起的是一座「鉛筆樓」住宅式酒店。

「冰室」讓人聯想到梁啟超。他一九一一年結束日本的避難回到中國,在天津建了一所兩層高的義大利房子,其中的書齋命名為「飲冰室」,並自號為「飲冰室主人」。「飲冰」兩字源自《莊子》的「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吾其內熱乎?」它反映的其實是梁啟超憂國憂民的「內熱」。有人說,有梁的家鄉人後來因之開設了飲食的冰室。

香港的冰室未必真這樣的微言大義。戰後的香港在復甦中興起了冷飲,又學了英國人飲下午茶,雪糕、汽水大受歡迎,供應這些小食的小店於是應運而生,紛紛名之為冰室。據說「冰室」當初不可明爐煮食,要明爐煮食得領新牌照,這就是後起的茶餐廳,而冰室亦紛紛改領新牌而「冰火」並融,但不少冰室名稱一貫如舊,雖則已名實不符,並日漸淡出市場。

大陸改革開放後,港式口味受歡迎,茶餐廳乘勢北上,但「橘過淮而成枳」,這不是說品質,而是風格變了。茶餐廳在香港是很草根的東西,大陸沿海城市的餐廳卻高檔化。香港近年出現走高檔路線的茶餐廳,其實是受到大陸的「反作用」影響。

在這貪新而又懷舊的潮流下,香港的冰室出現復興之勢。北角最近開設了一家以冰室為名的茶餐廳,裝潢新潮而懷舊,是西環一個老字號冰室東進的分店。日前到深圳,逛了少年宮的書城後,到樓上一家換了招牌的餐廳吃晚飯,竟然也叫冰室──高檔化的冰室,當然也標榜香港口味 。墊桌的餐紙上,印上關於「冰室」的說明,說至梁啟超,說到香港。

不知道天津有沒有港式冰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