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靠一座座工廠買回來的優勢

獲一位朋友推薦,不久前閱讀了《悉尼早晨論壇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的文章〈中國一個工廠接一個工廠買回來,實現了對西方的超越〉( China bought its dominance over the West, factory by factory)。文章是在習近平這個月初到美國與特朗普會晤之前發表的,是就特朗普所謂中國「對美國繁榮的盗竊」(theft of American prosperity),中國「從我們國家偷去數以千計的工廠」(Thousands of factories have been stolen from our country) 的回應。

近三四十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在大選時拿中國借題發揮已成慣例。到一旦當選,以前的信誓旦旦往往「去如春夢了無痕」。特朗普這人可說是信口雌黃之猷,可是這人也有個優點,就是說大話與認錯都能做到「面不變色心不跳」。今天早上就見到他說,本來說好上任第一天就把中國列為匯率操控國,如今情況已改變,這話不算數了。

至於說中國把美國工廠一座一座「偷」走的事,《悉尼早晨論壇報》的文章列舉了大量事例,證實西方的工廠確乎一座座到中國去了,這是「明火執仗」進行的,卻不是「偷」,而是「買」── 用真金白銀從發達國家把他們不要的破舊工廠一座一座拆除,用數以百計的貨櫃把設備和圖紙千里迢迢地運回中國去,再一個鑼絲一個鉚釘地把工廠重蓋起來。

能買回去的多半不是最先進的所謂 state-of-the-art 設備和技術,一定都是過氣了要淘汰的東西。即使還有用途,在發達國家當今生產成本高漲和環保嚴格的環境下,已無法繼續經營,倒是趁國際上仍有人願意出價而賣掉較划算。國際間不時有中國要買西方先進技術設備而被封殺的新聞,讓人以為這樣的收購等同盜竊。可是中國要購買破舊技術設備,就沒有人關注。大概西方傳媒認為,在這些買賣中,得益的是西方國家,中國自願上釣做冤大頭,活該。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不久前就此發表了一個名為 Make the Foreign Serve China 的研究報告,這題目明顯地用了毛澤東的話:「洋為中用」。報告作者是澳洲人 Michael Komesaroff。他對記者說,要說中國靠盜竊西方技術起家不無道理,但中國即使不這麼做,遲早仍會「凌駕世界」,所謂「盜竊技術」不過是蛋糕表面的奶油。至於蛋糕本身,就包括用真金白銀從美日德英澳等買回去的一座座工廠。這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不斷在進行,直到今天。

其中一個例子,是德國 ThyssenKrupp 二零零一年因為不堪生產成本和環保的重負要賣出在多蒙特的  Dortmund-Höorde 鋼鐵廠,江蘇的沙鋼集團一個月內便簽約,以二千四百萬美元買下,並派出一千人到德國,花一年時間把工廠連溶爐拆卸掉,運回一萬公里之外的中國去。裝卸的包括 25 萬噸設備和 40 噸文件,是為最大規模的搬廠行動。

中國也向美國收購。例如一九九五年購買了通用電器在印弟安納州的稀土工廠,它的生產技術據說很先進。稀土在現代民用與軍事科技中應用廣泛,唯是資源稀有而生產影響環境。通用於是以這家工廠為「非核心」業務為由賣掉。中國兩家國營企業一起買了下來,並按協議讓工廠在美國繼續營運了五年。到二零零二年,中國才把工廠拆走。

好了,美國的稀土生產力因此大降,而中國的產量佔了世界的 95%。早幾年,中國的稀土出口量惹起國際爭議,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鋼鐵生產也有類似情況。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鋼鐵產量只佔世界的 4%,如今比中國以外國家的產量總和還多。

報告作者 Michael Komesaroff 的結論是:「貿易補救措施 (貿易限制或關稅) 或許在某些情況下有用,不過一般而言,西方工業界應專注於發展自己的技術比較優勢,並與中國的生產商合作。」

報道說,換言之,別發怒而浪費時間了,行動起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