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節慶不斷,何必較真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必有種種節日祝賀如飛花落葉飄來。進入智能手機年代,要向各方親戚好友發個「新年快樂」之類賀語,「話都冇咁容易」,根本不用自己花腦筋,網上自有人為你設計得美輪美奂,從美術到文字都達到高水平,各顯心思,讓人忍不住收到又轉發出去。儘管早有人警告,這些「免費早餐」不少是「有心人」散播的,帶有不同病毒,但人們猶豫了一下,便把警告拋諸腦後。

這樣的熱潮從中國人的冬至就開始,一浪接一浪,持續到中國新年,之後又有人日、元宵接力。香港華洋雜處,中西節慶都過,特別熱鬧。西方人即使不過華人節日,也把這段日子稱作 holiday season,很多人索性並作一起,作「節日祝賀」(Season’s Greetings)算了,既省事又政治正確。倒是香港人愛「恭祝聖誕,並賀新年」,連大陸近年也一樣,沒有意識形態的敏感。

歐美人對聖誕節還是十分重視的,只是節日的宗教色彩大大沖淡,成為習俗。主要原因是商業介入,被商人挾持了;更重要的是信仰基督的人日漸減少,年輕人掛上十字架,作飾的意味大於宗教。這在歐洲尤其嚴重。去年遊羅馬,在星期日到埋葬聖保羅遺骸的聖保羅堂參觀,崇拜場面之冷清令人吃驚,儘管我早有所料。

聖誕節在香港依然熱鬧,大陸近年時興過洋節,最大的節自然是聖誕節,到處都有節日布置,慶祝的主要是年輕人。只是你不問可知,沒有幾個向你說 Merry Christmas 的真箇在慶祝耶穌誕辰,大家不過在個藉口與朋友找樂子。熱鬧是商人與消費者循環互動下營造出來的,認真不得。

可是偏有人較真,寫出文章,洋洋灑灑列出十大應該為耶穌慶祝生辰的理由,都是傳教士自中國明朝以來傳播到中國而一直影響到今天中國生活的東西,包括公元紀年、拼音字母、紅十字標誌和醫療服務、幾何學等西方科學知識、西式教育、一周七天的工休制度,甚至北京人,大熊貓都是傳教士發現的。於是,要感謝這些傳教士,而傳教士是耶穌派來的,因此都要慶祝耶穌生辰。

我讀到這樣的理由就失笑了。宗教信仰這東西真不能較真,要較真就無法信了。多年前讀過龍應台與已故聖嚴法師一個對談,龍說喜歡讀佛,但總不能全心信奉;法師說知識分子常太理性,而信仰的東西要信就得全心的信,不能太理性 ── 大意如此。已故季羡林是著名佛教專家,也說過越是對佛教研究得深,越是不能成為佛教徒,因為看到太多矛盾。也是太理性之故。

這完全適用於基督教。你越是對西方以基督教處於主宰地位的歷史了解得深,越是知道基督教徒從被逼害上升到主宰歐洲大小國家政權與財富地位之變遷史,又進而伴隨着殖民主義向全世界擴張的歷史,你越是無法接受它宣揚的和平與愛。

不是說其中沒有正面的東西。要說西方文明對全世界的貢獻,基督教功勞極大。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Niel Ferguson)論西方文明,列出七大「殺手鐧」,之一是工作倫理,「西方人最早將更廣泛而密集的勞動和更高的儲蓄率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了資本的持續積累」,密集勞動者的勤勞與基督教信仰,尤其是與英國脫離羅馬教庭的新教(香港稱為基督教)教義分不開。

過節,還是少較真算了。距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光景,今天已收到豬年的祝賀了。生肖對於過年真那麼重要麼?我真不願去研究當中有沒有十大理由。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從「一帶一路」到 Belt and Road

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或多或少有異,讓人有不同理解。語言是文化現象,自有獨特背景,包括長久的歷史遺傳,到當下的政經現實。「一帶一路」的英文翻譯是個例子。

「一帶一路」如今已成為傳媒熱語,但最初提出時不好懂。它是習近平二零一三年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後形成的,兩者合稱,是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官方二零一五年九月正式宣布把英文全稱譯為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簡稱也用 the Belt and Road (B&R)取代之前的 One Belt One Road (OBOR)。

這改動,在我們看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俄羅斯學者亞歷山大.杜金(А.Г.Дугин)日前在北大演講,從歐亞地緣政治語境看「一帶一路」,指出「這一改動非同小可,給外國觀察者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他指出,中文的「一帶一路」就是陸地上的一條經濟帶和海洋上的一條航路,英文名稱由One Belt One Road 改為 the Belt&Road,「帶」和「路」沒有了「一」作定語,意味着由單數變成複數了,儘管 the Belt&Road 沒有以 s 表示複數。

事實上,不論陸上還是海上,絲路都不只一條,古今皆然。中國官方的「一帶一路」網介紹「一帶一路」 倡議的「頂層框架」,就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大走向:
一是從中國西北,東北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
二是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
三是從中國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有兩大走向:
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
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杜金提醒:外國觀察者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其實抱有極大的警惕心理。

這讓人想起對中國「和平崛起」的翻譯。中國二零零四年提出「和平崛起」理論,以回應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對西方放話該說 peaceful rising,peaceful emergence ,還是 peaceful surge?中國專家向西方學者請教,可是人家說,不管你和平不和平,你的「崛」字就意味着「三山破一尸」,一看就讓人不安。

美國人今天對中國發展之忌憚,認為中國要取代老大之位,可能真的從「崛」字感受到不祥之兆。

如果以棋局去看這些年的世局變化,中國下的是圍棋,子子貌同而相扣,重於布局;美國下的是西洋象棋,陣列煌然,直來直去,王去則局失。

當前棋局不全是中國自己走出來的,正如《華爾街日報》年初一篇報道說,「向內看」的美國自己讓出了地盤,即使特朗普說「美國優先不等於美國孤立」。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巴厘睡蓮


巴厘處處有花香

巴厘睡蓮
巴厘島在赤道附近,氣候溫濕燠熱,最適宜花卉生長,隨隨有花香。這除了關乎氣候,也關乎宗教。巴厘島有不同宗教,各有各的信奉,而都愛供奉鮮花。大概,鮮花代表着心中的美好嚮往,人人喜愛,也相信各方神靈都喜愛,於是以之獻奉神靈,以及祖先。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伊斯蘭國家,可是巴厘島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此外還有佛教、天主教等。信眾除了敬奉所屬宗教的神靈,還向大自然各種可敬畏的事物獻意,日、月、風、火、山、海、樹、石都拜。於是到處可見廟宇,可見祭品,可見新切下、摘取、撿拾的鮮花。

早上起來,不同花樹落花朵朵。會有人把落花堆放到一角的石像、石頭、大樹之前,以作敬奉。又把花朵別在神像的耳上,給神像添上生氣。

在石橋上向神靈獻花盒
巴厘的庭園別有風格,獨具熱帶風情。特點是崇尚自然,利用花草樹木營造天然環境,而且必有水景,水必有水生植物,有游魚,有流泉。又有以當地黝黑火山岩雕造的石像。這種風格被一些西方設計師融入現代庭園中,在西方很受歡迎。而在巴厘島,到小巷裡鑽鑽,這種庭園隨處可見,在山上的烏布鎮多的是。

我藉機到店子外的小巷轉了一圈。巷子裡的風情與咫尺之外的大街有天壤之別,幾乎不見一個行人,但時有摩托車擦身而過,看來都是為了繞過外面的擠塞交通而抄捷徑的。每次有車颷過,都讓我想起不久前在朋友的 fb 上讀到的經歷:在巴厘街頭拿着手機看地圖,一輛摩托車颷過,手機瞬間被搶走了。搶匪看來是專門向遊客下手的。

烏布小巷裡的人家卻差不多都不閉戶,門都打開,裡面會有個以草木與雕像裝綴而成的照壁,加上大門的裝飾,初看以為是神廟,探頭張望,才知道是住家,照壁後都是巴厘風格的庭園。上一回曾走進這裡的庭園去,裡面原來是別有洞天的民宿,比五星酒店更有地道風味。

小巷的牆頭巷角,常見到以椰葉編織的小盒,承放着以為主的不同顏色供品,紅色代表印度教的梵天,綠色代表毗濕奴,白色代濕婆神,是為印度教的三位主神。

這次住到一家五星酒店去,環境比香港同級酒店好得,更便宜得多。酒店大門兩邊都是蓮池,巴厘的睡蓮一年花開不盡,只有早開晚合之分。蓮池有半人高,於是可以拍攝到不錯的倒影。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榶果店內欣賞書法

鄔鴻恩與他的作品
日前路過上環永樂街的正隆行總店,進去一走,頗有所穫。

如果知道正隆行是販賣涼果零食的店鋪,一定以為我的所穫是涼果、糖果、餅乾之類了。的確也買了一些,但真正的收穫,是近距離欣賞到書法家鄔鴻恩的幾幅作品,並拍下照片。

以前在中環美利道工作時,有時會利用午飯時間徒步到正隆行去「進貨」,作工作時的零食。網上資料顯示,正隆行已在港九新界開設了十多家分店,真的開枝散葉了。我還是喜歡光顧永樂行的總店。那裡鋪面大,貨品多,快過年時,滿店是辦年貨的顧客,最是熱鬧。

對我而言,那裡吸引人的,除了糖果香味,更有文化氣息,就是鄔鴻恩的那幾幅作品。以前,那裡的一角闢作辦公室,幾幅書法掛在裡面,只能遠遠欣賞。如今鋪面重新裝修了,辦公室可能因為業務擴大而他遷,四幅書法卻沒有搬走,而改掛到鋪面。

鄔鴻恩的書法比較少見。廣州的廣東迎賓館,以前用他的書法裝飾大堂一個兩層樓高的中庭,記得寫的是蘇東坡的《東調歌頭.大江東去》,書法逐字刻出,嵌在白牆上,氣勢懾人。後來再到廣東迎賓館,見到大堂重修,書法不見了,很失望。

正隆行內的書法:昨夜雷聲瓦上,
今朝麗日牕前。
因為可以近距欣賞,才從印章中知道,書法者只署名「鴻恩」而姓「 鄔」,到百度查詢,才對他和他的書法藝術有更多了解。

鄔鴻恩河北樂亭人,一九四六年生於哈爾濱,九歲隨父遷居北京;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書畫,七十年代末從師於歐陽中石,主攻行草;八十年代末調入中國畫研究院,受到李可染、劉海粟、何海霞等書畫大師影響,對金文甲骨文又有研究和涉獵;其書法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將隸篆體勢和筆意融入行草之中,碑貼結合,率真新奇,線條拙樸而流暢,用筆蒼勁豪放、渾厚灑脫,風格強烈。這風格,從正隆行的招牌,和總店內四幅書法可以印證。

一位喜歡書法而擅長隸書的朋友,也因為光顧正隆行而欣賞到鄔鴻恩的書法,讚賞有加。這種偏於陽剛,氣勢放縱而能險中沉穩的行書,不多見。對於書法,人多以蒼勁有力為重要標準,甚至不乏務求筆筆孔武者。日前從朋友的推介知道,香港有人創造了供電腦使用的「勁揪體」字,是為上述取向的典型。這種字體字字如打仔,筆筆似拳似棍,最合用於坊間的功夫漫畫。香港曾有人把只求筆筆有力而欠美感的字稱為「咕喱字」。這是謔稱,書者是不會這麼自稱的。如今書者自稱「勁揪體」,卻不以為謔。或者也可稱作「打仔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搜尋中,從畫家陳葆棣二零一三年三月十八日的博客讀到「昨天送別了書法大家鄔鴻恩先生」的記敘,悵然。鄔鴻恩生前是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書法篆刻研究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從義烏的「神秘力量」看世界

淅江中部有個神奇的義烏市,它不過是縣級市,但有西方媒體稱它「具有一股神秘力量」── 可以預測一些世界大事的動向,比如美國總統選舉、足球世界杯等的結果。近日,又有報道說,從義烏可以預測,歐洲的黃背心抗議運動從法國發端後,除了已擴展到德國、比利時、荷蘭,還會向瑞典、瑞士、捷克、西班牙等國擴散。

義烏商品市場的大數據顯示,來自歐洲的黃背心製作訂單繼續暴漲,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從中可以見到,以上國家會有麻煩。

我多年來對義烏很好奇,很想去開開眼界。有做生意的朋友從那裡回來,也認為很值得去見識見識;不做生產也可以當作旅遊,增廣見聞。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聞過義烏的名字。更不知道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獲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權威機構確定為世界第一大小商品市場;是大陸六大強縣(市)之一,人均收入水平,豪車密度在中國大陸居首位;美國福布斯二零一三年發布的中國最富十大縣級市排名榜中,義烏名列第一;那裡的「義烏國際商貿城」獲中國國家旅遊局授予中國首個「AAAA 級購物旅遊區」稱號。

義烏的生意做到全世界,義烏國際物流中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港,年出口40萬個標準集裝箱貨物。

義烏目前接單大數據還提供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目前已陸續接到與美國二零二零年總統大選有關的訂單,開始生產特朗普競選運動的旗幟和支持者各種的衣飾,數量比民主黨的需求高幾倍。二零一六年美國大選時,義烏就通過美國訂單的數據,提前五個月預測到特朗普可以勝出。二零二零年大選如何,或者已可以從義烏的大數據看出一些端倪。

大數據已成為流行語,是當今互聯網一種特徵,本來存在而難以收集和使用的海量數據,開始被利用起來。大數據已成為豐厚巨大的資源,通過各行各業的創新運用,創造很多價值,造福世界。

美國已用大數據預測犯罪的發生,以「谷歌流感趨勢」預測禽流感的散布,預測選舉結果,建立城市規劃。很多國家面對海量數據的醫療行業,近年來在積極推進醫療信息化發展,做大數據分析。

大數據的優勢並不只在於大 ,而在於有用。從海量數據中「發挖」出有用的數據涉及技術和成本,從企業到國家要能利用大數據都不容易,何況還受到安全機密和個人私隐等掣肘。

中國之改革開放中,開放除了是對外開放,還有對內開放,其中一個特殊意義,是「解決各種數據封鎖,把大數據的積極能量解放出來」,這需要更多改革。

香港也在這方面努力,正逐步開放政府數據,建立「新一代政府雲和大數據分析平台」,建設「智慧城市」。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竟然還有人堅持寫網誌」

「現在竟然還有堅持寫網誌的人啊」,早上起來,讀到一位路過的讀者這樣的留言,惹來紛雜感受。

從鏈接中了解到,留言的 Elsa 是一位年輕女學生,照片中穿一身紀律團隊制服,英姿颯爽,喜愛的竟是飛行、天空、飛機……。留言出現在這裡很久之前一篇於古琴的文章下面,還問「你還在彈古琴嗎?」這形成一個天與地、古與今、中與西、動與靜交錯的畫面,奇妙特異。

人總得有嗜好,有人專注於某一兩種,有人比較繁雜,各有好處。專注自然易於成就,即如針尖刺物,力量集中,易於穿越。近年獲得推崇的工匠精神,是對這種專注的褒揚。不過在現實中的工匠精神不一定是興趣使然,而是命運的安排。命運把你安放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你若能隨遇而安並有所鑽研 ── 最好能培養出樂趣來 ── 就能成就為工匠。

「匠」其實並非好名聲,本意是「筐里背著刀斧工具的木工,後多指手藝人;或釋義靈巧、巧妙」;「擁有熟練技能,卻平庸板滯,匱乏獨到之處」,則為「匠氣」。可是若能熟能生巧、獨具創意地運用精巧的心思與手藝,則是「匠心獨運」,是另一種境界。

匠人精神也可以說是蘑菇精神,能在陰暗的角落裡自在生存,且獨具蘊味。

與趣廣泛自然值得推薦,不同的興趣可帶來廣博的視野,這是深遠思考的基礎。在當前全球化、智識化的時代,視野更值得強調,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視野。可是如今世事紛繁,吸引人的興趣、樂趣都太多了,不乏只屬官能刺激的,易使人沉迷成癮。結果可能是興趣泛泛而無所專深。

就我而言,「專」與「博」是多年來的掙扎,至今不斷,而樂趣亦不斷。

「現在竟然還有堅持寫網誌的人啊」,意思顯然是堅持寫網誌的人不多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事實,但身邊這樣做的人的確鳳毛麟角。寫網誌沒有稿費,從功利角度說,是白費勁。

一位朋友有時幹點 free lance 寫手的活,稿費可以若干元一字計算。可是我知道,他幹這些活不總能享受寫作的樂趣,有時還覺得是苦差。倒是我閑來寫寫網誌,自得其樂,有趣得多。

每篇網誌其實都是一次探索,就一個問題進行思考,搜集資料,有所發現,然後有所整理。寫的過程是整理的過程,把紛亂的材料、思緒條理化,紀錄下來,而弊帚自珍。經常,為一個問題翻尋過去的文章,發覺有過認真的扒梳,自覺珍貴。如果不是寫下來了,閱讀過、思考過、遊歷過的,都消散得無影無蹤。不久前遊再巴厘,想尋回舊日記憶,才發覺那時還沒開始寫網誌,很是悵然。若能記下點滴,多好。

現在願寫、能寫的人越來越少,堅持寫網誌的人更不多。願意閱讀的人也在減少,這裡每篇千餘字的網文,對很多人來說已是太長太長了。

謝謝 Elsa。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改革開放的秘訣

能夠見證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的飛躍發展,是幸運的。如果在大陸,感受最大;在與內地只有一河之隔的香港,只要有所關注,也該驚嘆。畢竟,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進步。

這個在不過一代人多一點時間裡取得的進步,造福了 14 億人,人數超過目前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的總和。若論人均收入,中國還只達到中等偏上國家水平,要全面追上發達國家還要繼續努力。

中國土地廣袤,人口分布與發展水平很不均勻。若單以沿海地區計,發展水平則與發達國家不遑多讓了。中國沿海地區住了全國約四成人口,接近六億,比美國、歐洲人口都多;生產總值佔全國約六成,若單列,可以排在世界第三位,日本、德國、英國、印度都遠遠落後。

可是在香港,由於「燈下黑」效應,很多人對這奇蹟視而不見,或知之不多。我有朋友近期因為工作關係,得了解這 40 年的變化,才為咫尺之外如許巨變驚嘆起來。

在西方,對中國的無知就更甚了。就在中國舉行紀念改革開放 40 周年的昨天,以對華強悍見稱的美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說,美中貿易談判的目的不僅是讓中國購買更多美國產品,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改革。

這真太滑稽了。這讓人想到美國學者福山對西方政治體制的反思。福山以在冷戰結束時宣布「歷史的終結」而知名,卻在二零一七年年初發表了 America: the Failed State (美國,失敗的國家) 長文,對美國大施鞭撻。最令他憂心的正是在美式民主之下,美國根本無法進行必要的改革,以求與時俱進。福山說:「廿五年前,我沒有意識到民主國家會倒退,也沒有這方面的理論。(如今,)我認為它們是顯然會(倒退)的。」

注意:不是不能進步,而是倒退。這不僅是美國的問題,也是歐洲的問題,看看近日法國、英國、德國的事態可以想見。而習近平在昨天的長篇講話講到當前繼續改革的處境時說:「不進則退,非進不可」。

中國改革開放之偉大,不能光從它的成就去看,更要從它的遠見和襟懷去看。改革舊弊,開放思想,不能相分。

北京昨天的大會表彰了大批對改革開放有貢獻的人士,包括多位外國人,其中有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大平正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最後一次訪華時,見到鄧小平,詢問起中國的現代化藍圖。鄧小平多年之後回憶說,「大平先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把我問住了。我有一分鐘沒有答覆」,因為「我們重點搞經濟建設,一心一意搞四化,但是實際上達到什麼程度,步子怎麼走,心中還沒有數」,後來「我們提出在本世紀內翻兩番,是在他的啟發下確定的」;「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是在這次談話中形成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一次對外學習的高潮,這是中國巨大進步的秘訣。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雄霸世界,居傲自大,學不來這秘訣。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5G:華為更大的大戰

在一般消費者印象中,華為是手機公司,最出名的產品是華為手機。這是很大的誤會。據華為的二零一七年年報,全球6036 億元(人民幣)收入中,以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佔2372 元,所佔不到四成。其餘的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華為雲等,是通訊設備、平台、解決方案的業務,包括最近大熱起來的 5G 業務。

美國不惜公然霸凌華為,對它「削蘋果」之忌憚是次要的,最大的憂慮是它在 5G 上的領先優勢。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發表題為〈圍繞華為的爭執緣於中國領跑5G〉文章指出,據洩漏的美國國安會(NSC)一名高級官員撰寫的備忘錄,美國早在今年初就對華為憂心忡忡:認為在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競爭中,由於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我們正在輸掉這場(5G)競賽」,而「誰在 5G 部署的技術和市場份額方面領先,誰就會在......控制信息領域至高點方面佔據巨大優勢。」

接着:美國接連發表三個把中國列為戰略對手的報告,對華發動貿易戰,指使加拿大拘留孟晚舟,還憑空捏造網絡安全理由,聯同澳洲、新西蘭、日本、英國阻止華為的5G 業務發展。

英國著名情報機軍情六處處長 Alex Younger 日前在演講中流露了英國的不滿:全球平衡正向中國傾斜,「權力、金錢、政治都走向東方」是我們需要適應的新的政治現實,「我們還應該仔細想想其中蘊含的機遇和挑戰」;而在美國的壓力下,「英國在是否使用華為5G技術上面臨艱難抉擇」。

不久前,英國電信集團(BT Group PLC)首席網絡架構師 Neil McRae 不得不承認,「華為是目前唯一一家真正的 5G 供應商」,其他公司還需要努力追趕。

工業革命以來發生過多次科技革命,先後由蒸氣機、電力、原子能等帶動,中國都錯失了機遇。由電子科技帶動的資訊技術革命,差不多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展開,中國起步雖稍遲,但沒有錯過,也不容再錯過。儘管中國在網絡技術的 2G、3G都沒有話語權,4G還被人牽着鼻子走,到了5G,優勢已明顯,志在必得。

5G 一秒鐘下載一部高清電影的傳送速度,將實現D2D (device-to-device)溝通,讓「萬物聯網」。5G的競爭已遠超電子科技企業的競爭,而是大國與大國命運的競爭。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不惜扯破臉的打壓華為就可以理解 ── 項莊舞劍之用心昭然若揭。

據西方統計,世界最大的20家科技企業,二零一三年,中國只有三家;到二零一八年,中國佔了八家。美國認為中國的競爭不公平,恰好承認了中國產業政策的成功和中國當前發展體制的成功,美國難以招架。這才是美國最忌憚的。

5G,是華為面對的更大的大戰 ── 這又豈是華為一個企業之戰?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華為的另一場大戰

華為正在多線作戰,起碼有兩場大仗,一是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之戰,二是智能手機登頂之戰。智能手機多年來的霸主蘋果被三星擠下峰頂後,據美國調查公司 IDC 統計,二零一八年第二季的智能手機供貨量份額又被華為超越。華為晉第二位之後,已瞄準更高的目標,為登頂攻堅作出部署。三星也在為鞏固陣地。兩者正面臨一場大戰役,就是折疊屏智能手機市場爭奪戰。戰鼓已擂響,戰火預料幾個月後點燃。

正在此時,「日本經濟新聞」網昨天刊出消息:三星因為中國市場的手機銷量大幅下滑和全球市場佔有率下跌,二零一八年年底起停止天津廠房的手機生產,在華只保留在廣東惠州的生産。

據 IDC 統計,雖然三星在今年三季度仍守住世界市場佔有率的第一位(20.3%),但是同比下降了1.8個百分點;銷量同比更下跌13.4%。在全球智能手機需求不振下,三星今年第三季出貨量已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滑;在作為根據地的印度也遭到小米的窮追猛趕,陷入苦戰。

三星第三季財務報告也顯示,智能手機業務的盈利比第二季縮減 30%,中國市場份額更萎縮至1%。

華為的銷量同比則增長32.9%,世界市場份額增至14.6%。

據「日經新聞」報道,三星今年的智能手機約四成在越南工廠生産,如果市場持續低迷,估計三星將不得不進一步調整生産。停止天津的生產應是調整措施之一。

韓國媒體上月曾報道,三星移動部門總裁高東真承認,三星的手機業務正面臨危機。他向三星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部門的高管和員工誓言,要通過下一代旗艦產品 Galaxy 10 和折疊屏幕手機來應對危機。

三星上月發布了首款折疊屏幕手機 Infinity Flex Display,左右兩屏可「無縫」拼成 7.3 英寸的平板電腦,折疊起來則是 4.6 英寸小屏幕智能手機。

華為也在九月宣布,將在二零一九年中期發布折疊智能手機,是華為首款支持 5G 網絡的手機。據韓媒的報道,華為和三星都可能在明年二月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作出同樣的發布,而華為的產品在 5G 網絡上廣泛測試後,會在四月至六月推出市場。

不過有報道說,華為在折疊手機布局上相較三星似乎並不着急,但豪言「明年華為手機市場銷量有望與三星並駕齊驅,二零二零年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

新的競爭焦點也是有機 EL 面板生產之爭,這種新的屏幕有機發光層能彎曲、更薄、更節能,一直由韓國的三星和 LG 壟斷,蘋果 iPhone X 的有機 EL 面板也從三星入貨。不過中國正迎頭趕上。「日經新聞」說,中國唯一具備穩定量産經驗的「維信諾」五月在河北廊坊啟用了最尖端工廠,能年産六千萬手機面板;「京東方」等也將在今後三年裏建設十座工廠。「維信諾」揚言擁有約 3500 項有機EL面板的專利。「中國有機 EL 企業將以媲美此前液晶面板的勢頭,在全國各地啟動增産。」

美國打壓華為,動機多的是。擴大到中國整體,更如是。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婚姻大事,談何容易

都說婚姻是人生大事,把婚事婚禮辦得隆重不難理解。隨着生活富裕,現今一些婚事之鋪張,讓人咋舌。其中的經濟賬是怎麼算的,我不知道。有學者卻從中有所發現:婚事的花費與離婚風險成正比。即是說,婚事辦得越奢華,離婚的可能性越高。

其實,這結論從泛泛觀察中即可以得到:誰都知道,世界各地的離婚率都在上升,同時結婚的花費不斷上升,兩者成正比。

大陸有「婚禮是燒錢的代名詞」之說,各發達城市「燒錢」最多。據一項統計,領先的是北京,平均 28 萬元,上海 25 萬元,都比全國平均數高三倍以上。其中酒席平均數是 21.5 席,而居首的卻是溫州,平均達 52 席。

據中國民政部發布的《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當年結婚登記有 1063.1 萬對,比上年下降7.0%;而辦理離婚的有 437.4 萬對,比上年增長 5.2%。即是說,每10 對新人共諧連理,就有 4.1 對舊人分衿離異。兩個數字近年來一直升降殊途,早已把香港比下去。香港二零一六年每 10 對男女結婚,有 3.4 對離婚。

有美國的親戚兩年前返大陸出席朋友子女的婚宴,今年再到大陸探親訪友,卻發現兩對年輕人都「重拾自由」了。

在結婚數下降、離婚數上升的同時,是遲婚趨勢。香港一九九一年的首次結婚年齡中位數,男是 29.1歲,女是 26.2 歲;二零一六年已上升至男 31.4歲,女 29.4 歲。

這是世界普遍現象,一個地方的經濟越發達,人越遲婚,同時結婚數下降,離婚數上升。在網上的結婚年齡中位數統計表中,可以見到非洲不少國家的女子十六七歲就嫁人,如厄立突尼亞、埃塞俄比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尼日爾、塞拉里昂等。

歐洲國家則普遍遲婚,瑞典的女子結婚年齡中位數最高,達 33.5 歲。英國、西班牙、挪威、荷蘭、冰島、愛爾蘭等都逾 30 歲。亞洲只有韓國達到 30.0 歲。

這都是從大數據去看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 Andrew Francis-Tan 教授與美國 Emory University 的 Hugo M. Mialon 教授則根據對三千名已婚者的調查,發現結婚的花費與婚姻持久度成反比。以訂婚戒指價值計算,戒指越昂貴,婚姻越不持久。戒指價值一旦超過二千美元,尤其堪虞。男子花二千到四千美元買訂婚戒指的,離婚收場的可能性是花五百到二千美元者的 1.3 倍。

至於婚禮花費,對女子的調查發現,花費超過二萬美元的,離婚機率是花費不到一千美元者的 1.6 倍。

另一發現是,度蜜月有助婚姻的維持。可以說,若要天長地久,與其花錢鋪排婚禮的體面,不如花錢享受蜜月的溫馨。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巴厘島的海誓山盟

為婚禮設計的別墅園區
到印尼巴厘島去了幾天。這是第三次到巴厘,三訪並不是因為特別喜歡這個具有典型熱帶風情的地方,而是為了出席婚禮。老遠到外國某個特別喜歡的地方舉行婚禮,不知道是不是成為潮流了,反正已是多有所聞,而親身出席則是第一回。

若是潮流,自然是年輕人的潮流,是男女雙方對這人生大事特別重視的反映。較早之前,從花旗那邊的親戚口中一再聽聞有人要出席大學同學在某個國家舉行的婚禮,同學有的是那邊國家的國民的,也有新郎新娘專程到千里萬里之外去山盟海誓的,有一大幫親戚朋友恭逢其盛。

我這次參與的,是兩個美國人的盛事,很多鋪排中西合壁,華洋結合。你若執着於兩邊的傳統或規矩,又或牽扯到宗教去,會覺得很多地方不成體統。但參與的人,都在隆重其事中,放鬆心情,歡樂多於莊嚴,少意識形態的計較。用香港粵語的話說,是「最緊要好玩」。

日落後,這是婚宴場
新娘子是ABC華人,卻自己要求要做「上頭」、敬茶等古老儀式。婚禮前的晚上,擇好吉時,在五星級酒店的陽台點起龍鳳蠋,直到蠟盡。烏龍的是,點蠋才發現沒有火種,要向酒店求助。到第二天敬茶,有關人等穿上唐裝衣飾,新郎還戴上中式瓜皮帽,卻有衣扣不整或以天足示人的。

洋式那邊也在嚴肅中不乏滑稽。儀式在一家六星度假酒店中一座獨立別墅的園區進行,園內有一座尖頂高聳的小禮堂,向海的一邊,從尖頂到地板盡是玻璃,面對無邊海天。非宗教性質的儀式認真嚴肅展開,主持人的「講道」自有其深意而輕鬆幽默。到交換戒指,新郎給載上的竟然是一個有指環的紅紅奶嘴糖。

新郎的婚戒
大概沒有人會以「兒戲」視之,雙方家長都一起哄笑。新人是多年前在巴厘認識的,如今重回巴厘作盟誓,行動之真誠、認真,不會有人懷疑。

禮成後,在庭院稍進茶點後,暮色籠罩海天。所有人分批乘搭電梯下降到懸崖下面的私人沙灘,沙灘上,筵席已布置好,有的露天,有的在海蝕洞內,之間是木鋪的舞池。強勁的音樂一起,加上海蝕洞洞壁上彩燈變幻,人們寧可捨棄豐盛的自助餐佳餚美酒,到舞池扭動。氣氛之狂熱,海風吹不散。

在巴厘前後四天,只有一天與親友一起出遊,結果幾乎都是熱門旅遊點的重遊。最想去的 GWK 神鷹文化公園)有盛事舉行而封閉,去不成。它以 Garuda 作主題,那是印尼不同宗教(印度教、佛教等)共同信仰的人鷹合體神物,印尼航空公司以它命名,印尼到處可見鷹樣風箏與它有關。GWK在巴厘島南端一個半島的中央,地標是一座 120 米(約40層樓高)的雕像,據說是目前世界最高的雕像,今年八月才建成,在天際線中高高聳起,老遠就能見到。我們卻到了公園門前才知道要吃閉門羹。

我無意四訪巴厘,對 Garuda 只能作遙遠的敬拜了。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巴黎街頭的「革命浪漫」

巴黎街頭上周末的暴力衝突場面,讓人想到一句歌詞:「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這是起源於法國《馬賽曲》的《國際歌》中的一句。法國人有暴力革命的傳統,為了既定的價值觀可以不惜一切。這種暴力,與「落花流水」結合,是為革命浪漫。

大抵,這樣的結合是持續革命必要的。據中國人的哲學觀點,唯剛,難以久遠;剛柔相濟,始能持久。

說到歐洲近代革命,有人會立即想到俄國。從行動去看,革命的源動在法國。長駐法國學者宋魯鄭評論這場由 0.065 歐元(約相當於香港一個「豆令」)柴油稅引發的暴動,聯繫到法國「如過山車一樣劇烈動盪起伏」的歷史指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法國已出現過五個共和、兩次帝制、兩次復辟、一次君主立憲,還有一個短暫的巴黎公社。每次都「打個落花流水」。

革命的一個好處是痛快,快刀斬亂麻,不破不立,先破後立,不似改革要摸着石頭過河,步步為營。在西方否決主義的議會制度下,改革可說寸步難行。一般而言,當一切手段都無法推動社會向前時,革命就是不得不為的非常之舉。

很巧,英國《經濟學人》周刊上月中刊登社論指出,西方有必要進行革命:在西方的市場弊端都源自市場勢力之下,得重建市場競爭,周刊呼籲進行「下一場資產階級革命(The next capitalist revolution) 」。

西方資本主義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所謂1%與99%的不公義,社會財富分配極度懸殊。「不過,那些主導性大企業卻對指責自己『日子過得太舒服』的說法嗤之以鼻。……全球超常利潤(異常利潤)的規模約為6600億美元,其中2/3來自美國,而美國的超常利潤中又有三分之一來自科技企業。」

周刊認為,「良策」是加強勞工的力量,如允許更多工人持股,重振正在日益衰落的工會力量。「不過我們需要避免重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資本主義模式,當時膨脹的寡頭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而在工人罷工的威脅下他們僅給予了少量的施捨。」這釀成了六十年代席捲全球的紅色風暴。

巴黎正是其中的主戰場。年前遊巴黎,到過當年學生暴動最激烈的拉丁區,那裡本來都用鵝卵石鋪成的路面,如今都已改作柏油或三合土路面,以防止有人再用鵝卵石與警察對抗。

巴黎可說處處有暴力與和平對立的警示。一個一個表彰征服的凱旋門,一座一座高踞的勝利女神戰車,又有一尊一尊文化名人塑像,而本來本來豎立斷頭台的廣場,現在稱作協和廣場。

可是在社會、經濟矛盾難以調和之下,只因為一個「豆令」的加價,又打個落花流水起來了。站在協和廣場遙望香榭麗舍大道另一頭烽煙四起的凱旋門,會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聯翩浮想嗎?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中美交鋒,勢所必然

中美貿易戰宣布「休戰」了,意思是先歇一歇,是不是要再打是未知數,若談判桌上談不攏,某個時刻可能又重燃戰火。

這一戰是美國挑起的,聲勢很大,特朗普本人更是三天兩頭乍呼一下,讓人一乍一驚。中國則一直以守為攻,像打太極,以靜制動;也像下圍棋,重在布局,應對淡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寸不亂,要做的繼續做,各種擴大改革開放措施進行如儀,反倒是多了點冷靜,少了點浮躁,不打口水仗,頂多由外交部等發言人在回應記者提問時應對一下,而且不乏虛應,如建議美方改用華為手機,又如在受到惡言攻擊時,調侃美國也要像中國多點自信,四両撥千斤。

自信來自對歷史大勢之洞察,像孔明預見東風之至。

在中國人眼中,當前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時李鴻章有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說,說的是周制至秦制以來,帝制搖搖欲墜之變局。當時之中國面對生死存亡,徬徨無計。至今百年,再出現大變局。中國變,世界也變。

百年前的世界,幾乎被西方列強(包括脫亞入歐的日本)瓜分殆盡,半殖民地的中國仍保持主權,庶幾是孤例。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列強為爭奪勢力範圍而打起來的。結果反而是殖民主義的發源地歐洲萎縮,由歐洲衍生的美國坐大,取代了老牌帝國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上溯到一八零零年,乾隆駕崩不久之時,中國經濟執世界牛耳。此後,歐洲列強在歐洲打生打死之餘,紛紛爭奪海外領土資源。不知世情的滿清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 ,江河日下。安格斯·麥迪森的世界經濟數據庫數據顯示,到一八二零年,中國經濟總量仍佔世界總量三分之一;到一九一三年,辛亥革命以後降到 8.8%;到一九五零年又進一步滑落為 4.5%。

戰後的世界進入復蘇期,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儘管在計劃經濟下大舉建設,但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徘徊不前。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經濟總量一九六零年佔世界 4.539%;經歷了「文革」後的一九七八年更降至 1.760 %。改革開放扭轉了頹勢,二零零年重上 4.139%,二零一一年急升到 10.456%

到今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二零一七年 GDP 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 15% 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

另一方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的 GDP 曾據世界一半,到一九六零年,還佔世界四成之多,但之後一路向下,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之後曾跌到 21% 左右,現在恢復到約 24%。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歐洲崛起之前,世界最大經濟體長期在亞洲,即中國和印度。工業革命和殖民主義改變了這事實,西方超前。如今,工業技術發生新革命,而殖民主義退潮,世界經濟重心向東回轉,按購買力平價排名,世界前四位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亞洲佔三席。

勢之變,以百數十年計,是為大勢,是勢不可擋之勢。美國一定也看到這樣的變化,所以急了。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膝不過腳尖」的迷思

日前在路上遇雨,沒有帶備雨傘,於是走進一家書店一躲,打打書釘。一進門就被一本書吸引:《健身從深蹲開始》。深蹲是非常方便而有益的運動,在家裡小小的空間就可以做,不花多少時間 ── 事實上你無法做太久。可是很多人會有「膝蓋不可過腳尖」的困擾,於是不敢做深蹲,也做不了深蹲。

我一直對以上「忠告」存疑,認為以「膝蓋不可過腳尖」規限屈腿動作是沒有道理的,有違人體生理結構。

可是多年來不斷聽到這樣的忠告,太極拳師傅、健身教練、瑜伽導師等等,都這麼指導學員。只要做屈膝動作,如弓步、扎馬步,就會聽到膝蓋屈伸到腳尖之前會傷害膝蓋的忠告。一位朋友愛健身,夏天總愛穿着無袖T恤以展示肌肉線條。我問他以上忠告的道理何在,他解釋不了,只知道這是金科玉律。

打開那本講深蹲健身的書,立即翻看有沒有這方面的講解。很好,裡面講到「深蹲常見的迷思」,其中一點就是「膝蓋不可以超過腳尖」,指出「幾乎很少有人可以在做出正確且範圍夠全面的深蹲時,膝蓋不超過腳尖的」。迷思,自然不可信。

其實只要留意一下膝蓋的日常動作,就知道這個迷思不合理。膝蓋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關節,走路、上落、坐立都得屈動膝蓋,而所有這些動作中,膝蓋越過腳尖都不可避免。走路、跑步如是,上下楷梯如是,坐立更如是 ── 除非你坐的是「吧椅」那樣高凳。坐的若是一般高度、即椅凳與膝差不多高矮,你要站起來,要麼先得把臀部移前,要麼把腳跟移後。這樣,大腿就凌空跨在腳掌上方,膝蓋必然超過腳尖。很多人不愛坐沙發,就是因為難做這樣的動作,站起來困難。

膝不過腳尖,人必須前傾以保持平衡(網上照片)
試試不讓膝蓋超過腳尖的站起來。你用平時的姿勢,一定做不到。要做到,必須盡量把上身前傾,把胸口移到膝蓋上方。比試一下兩個姿勢會發現,膝蓋承受的壓力不同。膝蓋超過腳尖時,膝蓋受壓較大。膝蓋不超過腳尖時,膝蓋受壓較小,可是也因此增加了對髖骨的壓力,腰椎受壓也大大增加。這時,人要站起來,會很自然的用雙手按着雙膝好緩對髖骨和脊椎的壓力。如果這些部位有問題,更非這樣做不可。

人在母胎中是蜷曲的,髖、膝、踝和整個脊椎都最大限度地摺合起來,膝蓋可以超過腳尖是天然的設計。可是每個人的腳掌、小腿、大腿比例不同,下蹲時膝蓋與腳尖的垂直距離就不能要求一致。

最重要的是,深蹲時,身體重心 ── 大概在胸腔與腹腔之間 ── 要保持中正,即懸空置於兩腳腳心之間,而脊椎堅挺,即腰要直,胸要挺,下巴往後拉。

「膝蓋不可過腳尖」的規限誤導了很多人。上網一搜尋可以發現,已有很多反駁的論述,有中有西有視頻。不妨放膽做做全蹲、深蹲鍛煉。這不僅是兩腿的鍛煉,在保持脊椎堅挺下,也是全身鍛煉,能保持身姿挺拔,避免年紀大而佝僂。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每天該走三千步、六千步、一萬步?

上水「華山軍路」行山徑
每天走六千步算不算多?這要看你愛不愛走路,如果愛走路,而每天都出門上班、買菜、逛公園,這很容易達到。你若不愛走路,如美加一些親友,出門都要求駕車點到點,或者「宅」起來了,這或者有點困難。

不過日前與一位從加拿大回來的朋友茶敘,他說每天都走一萬多步,是在公司上班中走出來的。他仔細檢測了一下手機的測步功能,發覺手機有一點欺騙性,就是你停步了,它還會多算上一兩步,不知是故意為之,還是檢測上的滯時效應。

關注到六千步數,是因為早上讀到一個報道,說廣州一家公司以每月至少 18 萬步作為考核,少走一步,扣一分錢;少走一萬步,就得扣一百大元了。平均一算,就是每天得走六千步。

六千步要走多久?一般人一分鐘大概走 120 到 130 步,步幅不同、擺腿速度不一樣,步數就不同。女性一般步幅較少,步頻較大。我常發覺,走路時如果後面有穿高跟鞋的女子跟着,篤篤的腳步聲緊密,有被人催趕的感覺。

我做晨運,愛到半山一段有二百多個楷級的樓梯走幾個來回;從出發到回家,正好一小時,步數六千多。若走平路,步數該多一些。算下來,一分約走一百步多一點。

我也曾注意測測每天的步數,後來發覺沒什麼意思。我素來愛走路,管它是多少步?不久前到大馬旅遊,早上常獨自出走兩三小時,也沒有注意走了多少步。

不過對一些人來說,一天六千步不易達到。上述公司考核的初衷是鼓勵員工做運動,但有反對聲音投訴工時過長、工餘作息受壓榨、工餘生活受干涉等。

我想,如果有罰也有獎,多走一步獎一分錢,多走一萬步獎一百,爭議會少很多。只是健康是你的,該由誰給予獎勵?

走路有益健康是肯定的。強健兩腿,可以加強血液循環,於是有「兩腿是第二心臟」之說。可是,慢悠悠的走,鍛煉不大。日本有一種快慢結合的步行法:三分鐘快步走(也可小跑),再三分鐘慢步走,走幾個循環。

走路健身已成為世界熱潮,西方提倡每天一萬步。美加人人駕車代步,要步行得特別擠出時間,走一萬步很不容易。但效果的好壞是否取決於步數?走得多一定好嗎?BBC 科學節目主持人 Michael Mosley 的攝製組,年初對此做過測試,比較兩組人不同步行法的效果。一組每天走一萬步,一組走三個  Active 10 ,即三次每次十分鐘的快步走,合共走約 3000 步(BBC這個數據不知道如何計算出來)。

分析顯示,3 x 10 快步走得益較大,由於速度快,參與者心律增加,有點上氣不接下氣,起到更大鍛煉作用,而花的時間較少,參與者感覺比較輕鬆,沒有一天得走一萬步的負擔。

BBC 的報道說:「這一發現令人鼓舞,因為許多人可能覺得每天走一萬步太難了。而即使真的完成了,也未必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走一萬大約要花 77 分鐘,3 x 10 等於 30 分鐘。香港人愛講效率,你該知道怎麼做。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街頭壁畫,香港大馬

中環城隍街的一角
昨天到上環必列啫士街一帶走了一下。我以前在附近住過,如今舊地重遊,所見雖不能說面目全非,說半非,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至於全非,是因為這裡有些建築已列入政府的保育名單,而且還有零星戰前私人舊樓未重建,保留着舊日痕蹟。城隍街的石板在行人的腳步磨擦下,依舊鐙亮。士丹頓街的舊警察宿舍已搖身變成發展創意文化的「元創方」,外觀卻不變。城隍街與必列啫士街交界處的街市,仿佛一應如舊,細心一看才發覺已變身為「香港新聞博覽館」。由已故饒宗頤教授題寫館名的「招牌」很低調,與香港都偏於譁眾取寵的傳媒風格迥然不同。聞說博覽館快開幕了,從敞開的大門可以見到,一些內部裝修、部置還在進行。

這一帶是香港「開埠」之後較早發展的地區,是洋人區與華人區搭界的地方。往東、向上是洋人區;往西、向下是華人區,是當年肆虐經年的鼠疫的「原爆點」。那裡的卜公花園,就是為了控制鼠疫而把大片樓房焚毀後闢建的。

吉隆坡小阿拉伯區的街頭大型壁畫
我住過一段日子的加冕台,早已改建為豪宅。幾年前路過,隔着一條私家路對面的古老洋房仍在。今天,也搖身變成豪華大廈了。步下鴨巴甸街的樓梯已擴闊,行走方便,原來的古樸則已蕩然。近年興旺起來的以利近街蘇豪區有逐漸沿着士丹頓街和必列啫士街向西蔓延之勢。街市對面一列本來有弧型陽台、很典雅的洋房已全部改建成豪宅,下面是西餐館、酒吧。

可能因為華洋雜處,這裡一直文化活躍,曾經是香港報業、出版的集中地,政府把必列啫士街街市交由有關團體開設新聞博覽館,看來有傳承本地文化之意。

一個新的文化現象是,附近的街頭壁畫多起來了。過去,未經可在街頭巷尾塗畫的多屬「塗鴉」(graffitti) ,是用噴漆塗出大大的變體字母,形式與內容都不足道,渲泄與破壞多於美術創作,惹人反感。近些年,世界各地嚴肅的街頭壁畫創作多起來,蔚為潮流,不少佔據幾層樓高的外牆,矚目之餘,甚至會成為旅遊景點。幾年前,已在卜公花園至荷里活道一帶發覺有類似較認真的創作。昨天在城隍街、鴨巴甸街也見到,可能是「元創方」帶來的外溢效應,但未成氣候。

馬來西亞檳城,近年有意無意之間成為了街頭壁畫名城,有不少享譽世界的創作。月初到大馬旅行,在馬六甲、怡保、吉隆坡也見到不少街頭壁畫。在怡保的一天早上獨自上街蹓躂,走進一條通往河邊的後巷,如同走進了一條約百米長的民俗文化畫廊。不同的畫家繪畫了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不同民俗,有大量兒童遊戲畫面,充滿童趣。

怡保一處街頭壁畫
走到河的對岸,沿河堤走去,居高臨下看舊街場附近的街巷,一瞥眼見到有「星華商店」招牌,賣的是柚子、風箏等,大胖子老闆在躺椅上敞開肚皮。仔細一下才發覺是畫出來的,透視設計很騙人。不遠處又有面積上百平方米的中國山水壁畫。

街頭創作有蓄意破壞和立意建設之分。在一般印象中,香港比上述大馬城市都「先進」,但從街頭壁畫來看,不見得是這樣。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大馬:南北交通,公路鐵路

怡保火車站
大馬旅行之前計劃行程,一再想到,大馬若有高鐵就方便了。而眾所周知,大馬本來有個高鐵計劃,因為政府更迭,已擱置起來。不過我相信,計劃重新推行,是遲早的事。

馬來西亞半島狹長,由一條縱貫南北的山脈劃分為東西兩部分,面對馬六甲海峽的西部地區經濟較發達,主要城市都在這一帶。主要交通動脈是南北大道高速公路,由與新加接鄰的新山一直在半島西部伸延到北部與馬泰邊境,全長 772 公里。同行的四位團友從新加坡進入大馬,沿南北大道驅車約二百公里到馬六甲。北行約一百五十公里是吉隆坡,再行二百公里是怡保。

高速公路路況很好,非高峰時間,行車不算太多。我們從吉隆坡機場坐大巴到馬六甲,花了近三小時。從吉隆坡到怡保,行車很順利,但接近怡保時見到對面近車線大塞車,車龍長達數公里。可以想像,南北大道一旦梗塞,可能禍及整個半島的人流物流。

大馬也有鐵道,主要是英國人留下來的建設。怡保一個不少遊人會參觀的地方是火車總站,一座英國維多利式建築物。我以為舊建築改裝成博物館,卻原來火車站仍在使用,但班次很少,使用率不高。吉隆坡到怡保一段鐵路原來二零零九年起已電氣化,火車時速可達 140 公里,是從吉隆坡到怡保最便捷的公共交通,全程約兩個半小時。吉隆坡的舊火車站是另一種風格,糅合了伊斯蘭特式,仍在有火車經過。

吉隆坡舊火車站
一個地方發展緩慢,會為人垢病,但無意中保留的舊日建築,經過百年歲月打磨,會散發出古董般幽光,眩人耳目。

這幾個地方,若能用高鐵串連起來,每段行程只要一小時左右,四五個小時就能貫穿大馬南北,想想有多方便?

大馬的首相更迭之後,前朝的計劃受到的諸多批評,很多指陳看來出於政爭目的。亞洲式民主有個相當普遍的特點,就是選舉後「換莊」了,前朝元首就入獄。案例真不少,韓國、泰國、台灣、菲律賓、巴基斯坦……。

大馬的計劃擱置,據說關乎債務。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刊登了〈中國「一帶一路」推行債務外交?〉一文,通過非中國的統計數字戮穿了這個西方近日不斷散播的謊言。 文章說到大馬的債務,指出「馬來西亞的首相雖然換人了,但負責數據整理工作的中層政府官員並沒有換人,在一夜之間,債務水平卻由(佔GDP)50%升至80%……相當兒戲。」

文章根據美國 CIA 網站的數據發現,馬來西亞的債務佔 GDP 的比重是54.20%,全世界排第90 位,不但遠遠低於排第一位的日本(236.40%),第 13 位的新加坡(110.90%),還有 22 位的法國(97%),29 位的英國(87%),34 位的美國(82.30%)以及 78 位的越南(58.20%)。據此,大馬的債務水平處於中等,並不高。

文章還有疑問:大馬外債務當中來自中國的債務究竟佔有多少比例,是100%,50%,30%,10%?如果只是10%至30%的債務來自中國,指責中國進行「債務外交」並不公平;而如果是50%或以上,那完全可以指責中國在馬來西亞進行「債務外交」。

到大馬匆匆幾日當然弄不明白當中奧妙。

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大馬:正午的悲傷,黃昏的生氣

從凱利古堡眺望怡保的喀斯特地貌山包
朋友給一行禪師翻譯了一本小書,讓我先睹為快。一行禪師的文字簡明暢達,讀過他的著作,不論是英是中,都必有這個印象。 朋友的譯筆很能保持禪師的文字風格,書不長,八萬多字, 很快便讀了一遍。文章寫於六十年初,主要是對那時越南情事的記敘和回憶。我剛從馬來西亞回來,那裡的氣候、環境與越南相近,一行禪師筆下越南的一些特點,也是我在馬來西亞感受得到的。

一行禪師有此一說:「我認爲一天悲傷的時刻是正午……。」說的似乎也是馬來西亞。

立冬那天,我們正好在馬六甲,如今再過兩天便是小雪了。中國節氣是就中國中原地區氣候制定的,對亞熱帶的香港已失指導意義,對熱帶的馬來西亞,就不消說了。這時太陽的直射已移到赤度以南老遠的地方,但在大馬,陽光的威焰沒有減退,尤其是在中午。

出發前搜尋了當地的天氣預報,一個星期裡都是雷雨,馬六甲、吉隆坡、怡保都一樣,這讓人有點泄氣。可是預報欠準確,一個星期裡大部分是艷陽天,只有在吉隆坡的一天遇上典型的熱帶雷暴雨,大雨傾盆三小時。那時正好在前往一個景點的路上,我們逼得改變行程,趕往入住酒店報到。即使躲進了豪華的酒店大堂,外面槍林彈雨、炮轟電閃般的雨勢仍然嚇人。在電梯裡,一位澳洲遊客搭訕說:「我們澳洲的雷雨可不會這麼嚇人。」

可就在幾小時前的正午前後,我們給太陽烤得頭頂冒煙,沒有太陽鏡,陽光放肆得讓你睜不開眼。從怡保到吉隆坡的路上,在凱利古堡(Kellie’s Castle)和黑風洞的參觀都要冒着毒熱進行。一些團友下車「打卡」拍拍照,就躲回車上歎冷氣算了。

怡保新街場的夜市食檔開始旺場
可是早晚的氣溫很怡人,在馬六甲晨光曦明時分出去,夜雨後的清涼,還得披上風衣抵禦才行。這與正午的氣溫,應有十攝氏度以上的差別。不久前到檳城去,當地朋友說,他們都愛早晚活動,中午躲起來,市面的經濟亦一樣。在馬六甲的街市見到,早上未到十點,太陽曬來了,攤販便紛紛收檔。

我們從馬六甲到怡保去,全程三百餘公里,途中到吉隆坡外的巴生港打尖,冒名到那裡一家以肉骨茶著名的餐館吃飯。時值十二時剛過,以為餐廳必食客如雲,誰料店面清閑得很。想必是人們都午睡去了。

可是一到傍晚,到處又活躍起來。

到了怡保,傍晚時分到新街場去吃街邊食檔,場面很熱鬧。怡保少高樓大廈,新街場周圍都是兩三層高的舊房子,儘管中午酷熱,太陽一下山,熱量散發也快,沒有形成熱島效應。熱空氣上升也從周邊山上引來涼風,坐在街頭露天進餐,很舒服,而且食品非常合口味。一個十字路口,不同食肆都以「芽菜雞沙河粉」招徠。三樣食材其實分別炮製,芽菜又短又肥,雞只肥大而難得的嫩滑,沙河粉近於越南的檬粉,薄而軟,比廣州沙河的粉,比香港的沙河粉都好吃。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因此有人說黃昏是一天裡最悲慯的時刻。一行禪師不同意,認為正午前後,人和大自然的活動都停止,「大地癱瘓」了,才是一天最悲傷的時刻。到了黃昏,一切都從正午的寂靜中復蘇過來了,恢復生氣。

可是去旅行,怎顧得悲傷?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馬六甲,不期而遇南國紅豆

在馬六甲撿得的海紅豆 
去外旅行,常有不習慣的地方,但也不乏熟悉的景物。東南亞與香港差異不少,相似亦大。同異之間,自有趣味。譬如在馬六甲不期而在腳下見到遍地相思紅豆,就十分驚喜。

我多年前每天在香港公園做晨運,曾因為一再在地上見到殷紅的紅豆而百思不得其解。這種紅豆,顏色紅艷欲滴,色澤與粵人紅豆沙吃到的紅豆載然不同;兩者大小差不多,形狀卻不一樣。我撿到的略扁,近似圓角三邊形,不妨想像作心形。地上的紅豆應是樹上掉下的,難得見到,更不知來自哪棵樹。如是者經年「相思」後,才證實紅豆來自一個山坡上的海紅豆樹。

海紅豆,就是王維那流傳千年名句「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中的紅豆;也就是《紅樓夢》中《紅豆詞》「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的紅豆。

在馬六甲的一天早上,當地司機載我們到一個半露天的飲食中心吃早餐。馬來西亞各地有不少這樣的飲食場所,英文叫 food court。香港市區以前也有不少,如今只在新界或離島保留着。市區的已演變成商場或市政大廈內的熟食中心,有些頗具窺模,上星期才光顧過的大埔街市熟食中心是為表表者,其中有口碑的食肆,旺市時一席難求。

馬六甲那個熟食中心半露天,露天的桌椅之上有數棵參天大樹。馬六甲的早上,氣溫較涼,露天吃早餐特別愜意,比躲進冷氣間好得多。吃過早餐,在返回汽車的途中,腳下碎石之中點點殷紅,一下子就抓住我的眼球:是海紅豆。為了不妨礙同伴們的時間,我只匆匆的撿了一把,連頭頂上的海紅豆樹都沒有看一眼。

很明顯,馬六甲的的海紅豆比香港公園的大不小,若要穿孔作飾物如手鐲、項鍊,容易得多,也醒目得多。王維《相思》詩說「紅豆生南國」,當時的南國應指哪裡?

《相思》另有詩名為《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長安著名樂工,善歌,善篳篥等,曾深得玄宗恩寵,與當時的著名詩人多有過從,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絕:「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又遇到的適日豪門常客,就是李龜年,詩因名為《江南逢李龜年》。

李龜年似乎只流落江南,而不是更南的嶺南,當然更不會是南洋。那時江南可有海紅豆?如今,據百度:海紅豆「原產於熱帶地區,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維基則說:「海紅豆是舊大陸亞熱帶的常見植物之一,在亞洲廣泛分布於南亞諸國,也見於中國的華南諸省份。」

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史資料中,有大量物侯資料,是研究地球氣侯變化的重要證據。很多資料證明中國北方比現在暖和得多,大量植物和生物因為北方平均氣溫下降,已不見於北方,生長地域南移。楊貴妃在長安吃到的荔枝一定不是快馬從嶺南送去的,王維詩中的紅豆則可能在江南就能擷摘得到。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馬六甲,面對恢復輝煌的新機遇

馬六甲有個海峽清真寺,建在馬六甲河河口一個大概由沖積而成的島上。小島沿海而狹長,離岸僅幾十米,有橋連接,清真寺位於臨海一邊。馬六甲海峽水深海闊,在薄霧中茫茫無際。白牆金頂的清真寺,以桩柱承托,似凌波而起,襯托着藍天、白雲、碧海,壯麗懾人。

清真寺對外開放,但有嚴格規矩,內進必須脫鞋,女的要披上頭巾、罩袍,男的若穿着短褲,也要披上罩袍,寺旁有服飾免費供應。這帶來一點不便,但也值得。清真寺伸延到海面上,走到前端的平台上,你仿佛可以擁抱整個馬六甲海峽。

清真寺旁有個橫置的碑刻,用不同文字寫上:海六甲海峽,世界最長最繁忙之海峽。海峽遼闊,看不到船運有多繁忙,對世界航運有多重要。不過從資料和沿路所見知道,馬六甲正在進行與航運有關的重大工程。登上小島後,見到有建築物外掛着「皇京港」什麼公司的牌子,看來與皇京港港口建設有關。

馬六甲海邊有個小型軍事博物館,一艘退役法國製潛艇最是觸目,
多少反映出馬六甲海硤的波詭雲譎。
皇京港是馬六甲正在建設的港口。據說以港口規模而論,港口建成後將取代新加坡成為馬六甲海峽的最大的港口。眾所周知,新加坡長期以來緊握馬六甲海峽咽喉,政經地位極其重要。建設皇京港意味着,馬六甲海峽地區港口之間的競爭將出現此消彼長的新變化。從清真寺向南邊望去,依稀見到一些機械設施的影子,不知道是否與港口工程有關。

馬六甲城自十五世紀中期建立滿刺加王國,開始從一個小漁村興旺起來,到十六世紀初即相當繁華,因為處於航運要沖,而與地中海的威尼斯、亞歷山大、熱那亞媲美。到十七世紀,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馬六甲,卻沒有把馬六甲發展成貿易中心的興趣,馬六甲的航運地位開始衰落。英國在十九世紀取得馬來半島統治權,銳意發展的卻是新加坡,馬六甲的貿易和航運地位更被取代。在馬來西亞國內,巴生港近年在吉隆坡之外發展起來,馬六甲港又輸了。如今,皇京港雄心勃勃的建設,是馬六甲恢復歷史榮譽的新機遇。

我們乘車沿着馬六甲海邊走了一段路,好幾公里長的海邊似乎已「三通一平」,一些新樓房連片建起來,只是都曬着已偏南的太陽而冷冷清清。大概,還要待太陽南北走幾個來回,才會出現轉機吧?

目前,馬六甲海峽海上貿易佔世界四分之一,世界四分之一的運油船穿過這裡,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不問可知,中國是馬六甲海峽第一大使用國,每天途經的船只中有六成來往中國,中國進口石油量的八成、進出口物資的五成經過這裡。

馬六甲海峽沿岸有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三國共管,一旦某國發生政局變動,中國能源安全就有風險,是所謂「馬六甲困局」。可想而知,建設皇京港的最大力推手,是中國。皇京港的深水港項目本來預計二零一九年完成,商業、旅遊等全部配套工程則計劃二零二五年竣工。不過由於馬來西亞的種種變化,工程是否可如期完成已存疑。在當地讀到報道說,工程最近發生了資金糾紛,部分停工了。

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到寶山堂向鄭和致敬,李克強當總理後也訪問過馬六甲,因而有其深遠意義。